最後還是貼一個現場表演的影片,這次要介紹的是變態級鼓手Stewart Copeland和他的樂團,在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03和The Police的表演,然後順帶一提他們bass手兼主唱是個叫做Sting的傢伙。總之好像沒什麼好說的,又是個精采的演出,Stewart Copeland是個groove和花招兼具的heavy hitter,最後爆炸的小鼓解釋了一切,第一次看這個影片的時候我還想說他幹嘛沒禮貌的去挪人家攝影機!至於最後跑出來大合唱的三個人是Gwen Stefani、Steven Tyler和John Mayer。
無論是什麼形式的節拍器,我認為使用節拍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自己不會再需要節拍器,尤其是鼓手。雖然說舞台上的速度和節奏不只是鼓手一個人的責任,但就實際層面來說,鼓手不用記和弦該怎麼演奏,如果連穩定都辦不到,好像就完全失去存在的意義了。鼓機(drum machine)之所以無法完全取代真人鼓手,除了視覺上的效果以外,還有一些玄秘的「人味」是機器無法模仿的,比方說鼓手的grooving,如果有機會可以看以下兩個影片比較一下:Stev Jordan v.s. Bernard Purdie,兩個都以grooving著稱的鼓手,他們的過門不一定多又花俏,但就是能夠讓你覺得可以聽一整晚都不膩。
節拍器,一直覺得這三個字看起來很玄妙,好像是一台很厲害的機器,打開他就會有「節拍」,但實際上用了才知道,打開他只是他有節拍,自己沒有,所以關掉之後就又變成一團混亂了。實際上說穿了節拍就是時間,如果用英文解釋可能會比較明白,比如鼓手最主要的工作叫做Time-keeping,你要維持(keep)著時間(time)的流動,而計算的單位叫做bpm(beats per minute),是用一分鐘幾下來算,180bpm的意思就是一分鐘「平均的」打180下。
這一系列文章將介紹我自己幾年來使用節拍器的心得,談不上教學,因為這個過程還在持續演進,而且不會是一套很嚴謹的系統,只是覺得有必要把我如何從極度依賴節拍器變成表演可以不依賴節拍器(偶爾還是會)的過程交代一下,詳細來說是一種對於「鼓手」這個角色本身存在意義的思辨和實驗,以及思考鼓手(drummer)和樂手(musician)這兩個角色的演進過程。全系列文章僅代表我的學習過程心得和方法分享,沒有絕對的是與非,please take what you need and be on your way. 如果大家的目的都是要製造出好聽的音樂,用什麼方法好像就沒那麼重要了,畢竟我們活在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