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3-鼓手也要會唱歌?唱歌如何幫助我穩定速度


-sing-lets-you-do-just-that-with-friends-around-the-world-2e10b8fa8b.jpg


其實我超級不會唱歌的,五音不全就算了,聲音聽起來也像鴨子叫一樣難聽,所以一直都很害怕唱歌這件事情,除了自己一個人洗澡的時候在浴室唱歌以外。當學校老師要我邊打邊唱的時候我簡直手心冒汗到不行,但他似乎看出我的憂慮,直接明白的說:「你可以五音不全,也可以唱得像鴨子叫,但一定要給我大聲的給我喊出來!」當時其實沒有想太多,就照著做,因為老師看起來很兇,沒想到後來讓我有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悟。跟手腳肌肉協調不同,嘴巴發出聲音是需要意識去控制的,所以當你能夠把一段節奏唱出來,其實就能夠演奏同樣的節奏。

另外一個學著去唱節奏或旋律的好處是,當你在起拍之前,只要唱一段副歌之類的,或單純的只是唱個大鼓和小鼓的節奏,很容易就可以馬上抓到一首歌的速度,有的時候比用節拍器還更快能讓人融入歌曲。

接下來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如何藉由唱節奏來練習手腳協調以及穩定速度:
上圖是一個很簡單的節奏,大鼓踩在一、三拍,小鼓在二、四拍,右手Ride打八分音符。最簡單測試你是否已經把這個節奏練熟的方法就是看你能不能一邊數正拍(一、二、三、四)一邊打,如果沒辦法的話,可以先從簡單的ride開始,用唱的代替小鼓或大鼓。比如一開始可以ride打八分音符,嘴巴唱大鼓的節奏,習慣之後腳再加入用踏板去踩,然後再唱小鼓的節奏,習慣之後再打。這個過程中陸續先把某個部分固定變成一個一直持續的動作(ostinato),然後慢慢用唱的方式帶進其他不同的動作,每一次唱的時候都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所以會輪流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地方,在手腳協調方面是一個很有效的練習。在穩定速度方面,其實速度不穩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沒有察覺,如果利用這個練習方法試著去唱自己正在打的節奏,或是去數正拍,自然會意識到自己的速度有沒有維持,所以能夠有穩定速度的效果。以上面這個節奏為例,他可以簡化成「東疵他疵」的口訣,所以就算在沒有鼓的地方,開著節拍器也可以用唱的方法練習穩定速度。

最後還是貼一個現場表演的影片,這次要介紹的是變態級鼓手Stewart Copeland和他的樂團,在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03和The Police的表演,然後順帶一提他們bass手兼主唱是個叫做Sting的傢伙。總之好像沒什麼好說的,又是個精采的演出,Stewart Copeland是個groove和花招兼具的heavy hitter,最後爆炸的小鼓解釋了一切,第一次看這個影片的時候我還想說他幹嘛沒禮貌的去挪人家攝影機!至於最後跑出來大合唱的三個人是Gwen Stefani、Steven Tyler和John Mayer。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2-還記得你怎麼學走路的嗎?節拍器像月亮一樣的練習方法

http://blog.udn.com/joana93/3823348
還記得你怎麼學走路的嗎?剛開始一定要讓大人牽著兩隻手走,一開始還不能走快,慢慢的才學會放開一隻手,最後才有辦法自己走。跟節拍器練習的過程差不多也是這麼一回事,主要就是利用逐漸拉大節拍器發出聲音的頻率來訓練自己的節奏感(inner time feel),也就是把每次發出聲音的時間間隔拉大。



以上面這個基本的節奏為例,假設速度是120bpm,上篇文章提到最直覺的一拍一下對許多從來沒對過節拍器練習的初學者來可能有些困難,所以可以嘗試開八分音符來對,這樣一來節拍器的節奏就會和右手打ride的節奏一樣都是八分音符,如果用TAMA RW105的話就會是下圖的操作模式:


如果要用文字解釋,就會變成這樣:

1    &   2    &   3  &  4  &   
B   B   B    B   B  B  B  B
>

這個時候完全是節拍器在幫你維持速度,因為你打的每一下ride都跟節拍器的聲音吻合,幾乎不會用到什麼力氣去維持速度,只要跟著節拍器走就可以了,就像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只要牽著大人的手慢慢一步步跨出去,完全不用擔心會跌倒。當你能夠跟著節拍器一段時間之後,可以試試看把八分音符關掉,也就是把上圖紅色圈圈的地方關掉,只剩下四分音符的聲音,(注意這時候打的節奏還是一模一樣,並沒有因為八分音符消失就把ride去跟四分音符,這樣一來速度就砍半了。)現在可能需要花一點力氣去維持八分音符的節奏,但基本上難度還不算太大。

如果要用文字解釋,就會變成這樣:

1    &   2    &   3   &    4  &   
B         B          B         B  
>

接下來是從一拍一下進入到兩拍一下,打的節奏還是一樣,但節拍器的設定就變成一半的速度(直接把120除以2得到60),然後beat/accent的地方改成2,變成下圖:


如果要用文字解釋,就會變成這樣:

1    &   2    &   3   &    4  &   
B                     B             
>

在這個模式下我們就必須學會如何在兩拍一下的節拍器中維持著120bpm的速度,到這個階段已經有些難度,也代表我們的節奏感正在被慢慢培養著。接下來可以把難度提高,變成四拍一下,也就是一小節一下的節拍器,方法很簡單,只要把這個模式中四分音符的旋鈕關掉就可以了,因為之前我們已經設定好每個「1」都會有重音,所以把四分音符關掉的意思就是把第三拍的那一下關掉,只留下重音的部份。

如果要用文字解釋,就會變成這樣:

1    &   2    &   3   &    4  &   
B                                  
>

練習到這個部分其實已經算是蠻充足的,如果可以在一小節只有一下的節拍器中維持著同一個節奏,表示你的心中已經存在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概念,已經可以不用依賴節拍器去幫你指出每個拍點,如果需要更進階的話,可以嘗試把beat/accent調成4,就會變成兩小節一下,或是8,就變成了四小節一下。節拍器間隔越久,代表你越需要獨立去維持速度,所以難度也更高。

除了這個漸進式的方法之外,還有許多可以自己去發掘的練習方法,比如某一次考試老師規定節拍器的那一下是第二拍的後半拍,光一開始要把「嗶」的那一下感覺成第二拍的後半拍就花了我不少時間練習,練會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可以應用在以後編loop的技巧上,因為這樣一來就可以編寫一些細小的打擊樂器進loop來當做節拍器的功能,而他的拍點就不一定要在很無聊的「1」上面,可以是任何符合音樂律動的拍點上。或者是練習jazz comping的時候,可以把兩拍一下的節拍器感覺成2、4拍,加強自己對於2、4拍的律動,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回到標題,為什麼節拍器會像月亮一樣呢?因為我小時候都覺得很奇怪,坐車的時候看著天空上的月亮,怎麼都不會動,好像要跟我一起回家,就算眼睛暫時閉起來,張開之後還是會看到他。節拍器給我的感覺也是這樣,節奏感慢慢培養起來之後,它就會像月亮一樣無時無刻都在,即使它不出聲。

最後分享一個鼓手沒聽節拍器的live演出,是在台灣也很紅的Bruno Mars在Vegas的演出,鼓手Eric Hernandez是他的哥哥,雖然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以為是哪個韓國人,據說放棄了警察的工作跑來跟弟弟巡迴演出。像這種灑血灑淚還要大合唱的歌,常常需要一個安靜(breakdown)和爆炸(biuld-up)的橋段,這時候鼓手一定要看現場狀況來決定什麼時候安靜和爆炸,所以聽節拍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也不能因此而速度飄呀飄。雖然最後keyborad手沒跟到最後一下自己還笑場是蠻好笑的啦哈哈哈!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1-節拍器是什麼?節拍器的基本功能介紹




說到節拍器,二十幾歲以上的鼓手應該馬上會想到這台TAMA的RW105或是BOSS的DB-88/90。這兩台機器可說是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的神器,常常不吃不喝存的錢就是為了買其中一台,因為他們很貴,而且鼓手都用他們,用其他的好像有點遜。我自己用的是TAMA,第一台從國中用到大學不見了,還是很不甘心的買了一台二手的,據說BOSS的功能比較強大,但由於我沒用過,而且其實TAMA的功能就已經蠻強大,所以主要還是以TAMA的節拍器為主要討論對象,相信網路上也有許多BOSS DB-88/90的文章可以找得到。

基本上我用節拍器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確認速度和他的subdivision(比如某個速度的三連音或十六分音符怎麼打),一個是練習自己的穩定度。在subdivision的部份其實兩台機器的功能是一樣的,分別都有四分、八分、十六分和三連音,TAMA稱為beat的功能則相對應於BOSS的accent(重音),這些都可以分別控制音量,另外還有一個旋鈕可以控制主音量,對於節拍器來說已經是很好用的功能了(但我一直到三年前才知道他的妙用)。

節拍器的演進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古早的鋼琴節拍器需要上發條轉轉轉才會動,重音的選擇也有限,RW105變成電子式,可以裝電池或插上變壓器,重音選擇一口氣進化成從0到9,只是一旦time signature改變,比如說一首歌從4/4變成6/8,就要手動把速度加倍或是把八分音符那軌拉出聲音(以一拍一下的需求來說),但對於打流行樂為主的人來說似乎沒有什麼影響。自從智慧型手機誕生之後,節拍器功能的app也紛紛冒出來,身為一個節拍器app莫名狂熱份子,幾乎所有免費的app我都下載來玩過,後來甚至也買了兩個覺得真不錯值得支持一下的app,節拍器app的功能就比較智慧,畢竟是裝在智慧型手機裡面,比如time signature可以直接調整、subdivision變得更多元、有些會有好用的練習模式等。app型的節拍器和電子式的節拍器各有優缺點,我自己是兩種都會用,表演的時候需要確認速度則絕對會用TAMA,因為曾經發生過帶手機上台,卻因為舞台上的震動讓手機ㄎ一笑的慘劇。

最直覺的節拍器使用方法就是譜上寫多少bpm就調多少bpm,一拍一下,然後調到適當的音量開始練習,就像有人在旁邊很規律的一直幫你數1234一樣。一開始用節拍器的時候我還不知道beat/accent的功能是什麼,所以每次練習都把他關掉,後來跟老師上課之後才被要求要開,4/4拍就開4拍一下,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直到後來開始接觸polyrhythm的東西才發現,原來那個「1」有這麼重要,一旦不知道1在哪裡就回不去原來的groove了。就這樣呆呆的用節拍器用了很久,也因為都開一拍一下,所以有自己好像很穩的錯覺,但有的時候表演沒聽節拍器又會被說不穩,於是漸漸的就習慣表演的時候也聽節拍器,練團的時候也帶節拍器,變得非常依賴節拍器,是如果沒有帶他上台表演會很緊張的那種,沒想到這件事情讓我之後在學校進修時變成一個急迫需要解決的麻煩問題,因為規定鼓手不能聽節拍器上台。

無論是什麼形式的節拍器,我認為使用節拍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自己不會再需要節拍器,尤其是鼓手。雖然說舞台上的速度和節奏不只是鼓手一個人的責任,但就實際層面來說,鼓手不用記和弦該怎麼演奏,如果連穩定都辦不到,好像就完全失去存在的意義了。鼓機(drum machine)之所以無法完全取代真人鼓手,除了視覺上的效果以外,還有一些玄秘的「人味」是機器無法模仿的,比方說鼓手的grooving,如果有機會可以看以下兩個影片比較一下:Stev Jordan v.s. Bernard Purdie,兩個都以grooving著稱的鼓手,他們的過門不一定多又花俏,但就是能夠讓你覺得可以聽一整晚都不膩。





另一個以鼓手角度來思考的理由是,如果不能聽著其他樂器一起表演而是聽著耳機裡的「低-都-都-都」,連我都想放一台鼓機代替自己,因為完全與音樂隔絕的結果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台巨型節拍器,台上的其他人只是對著一台看起來像人的節拍器在表演而已,甚至有的時候歌曲有速度的變化,或是臨時歌曲有什麼結構上的改變,如果鼓手只是悶著頭在對節拍器,好像就失去了許多表演的樂趣。

下篇文章將介紹節拍器的妙用,還是會以TAMA的RW105來示範,雖然現在大部分的人都使用手機app,但app的世界實在太大了需要獨立一篇,而且被我埋沒很久的RW105實在值得我為他好好寫篇文章,他好用的程度可是曾經讓我在學校被同學開玩笑是不是從教室偷來的呢。


(每篇文章最後會附上一個表演沒有聽節拍器的鼓手的影片來增加我的論述強度。這篇文章要介紹的是許多人包括我自己的偶像之一,Mike Portnoy,在2003 Modern Drummer Festival的表演影片,當時他還是Dream Theater的鼓手。這個影片也完美解釋了「速度」不是鼓手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靠所有人的對眼默契(eye contact)和基本功來維持。)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0-節拍器的使用心得分享


節拍器,一直覺得這三個字看起來很玄妙,好像是一台很厲害的機器,打開他就會有「節拍」,但實際上用了才知道,打開他只是他有節拍,自己沒有,所以關掉之後就又變成一團混亂了。實際上說穿了節拍就是時間,如果用英文解釋可能會比較明白,比如鼓手最主要的工作叫做Time-keeping,你要維持(keep)著時間(time)的流動,而計算的單位叫做bpm(beats per minute),是用一分鐘幾下來算,180bpm的意思就是一分鐘「平均的」打180下。

題外話,常常有人覺得鼓手都有個神奇的功能,就是聽到一個速度就可以知道他是多少bpm,先不論這些人對於鼓手與節拍器的嚴重混淆,這個技巧其實練起來還蠻實用的,除了可以向那些毫無節奏感的人炫耀以外,對於速度有一個基本概念在每首歌一開始給拍的時候(count in)也有個參照。練習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知道60bpm是多少,就能知道120bpm是兩倍快,這個時候時鐘的秒針就是最好的練習工具。

還記得我大學時期的時候參加過一個樂團比賽,賽後台下某個評審很嚴肅的說,他今天整場比賽只看到少數幾個鼓手有聽節拍器表演,他覺得聽節拍器表演是鼓手必須做的事情,因為這樣才能保持整個歌曲的流暢和穩定速度。當時還是小屁孩的我聽著聽著也就信了,只是現在想想那個「老師」可真是讓我繞了一大圈,但也要感謝他,否則我不會了解極度依賴節拍器的痛苦,也不會有這篇文章的誕生。和許多人認為的不太一樣,我認為表演能不聽節拍器就不聽,除了必須聽的狀況下(比如要配合樂團放backing track,這一定要聽,因為差一點點就回不來了)以外,理由和練習方法則是接下來每篇文章的標題。

這一系列文章將介紹我自己幾年來使用節拍器的心得,談不上教學,因為這個過程還在持續演進,而且不會是一套很嚴謹的系統,只是覺得有必要把我如何從極度依賴節拍器變成表演可以不依賴節拍器(偶爾還是會)的過程交代一下,詳細來說是一種對於「鼓手」這個角色本身存在意義的思辨和實驗,以及思考鼓手(drummer)和樂手(musician)這兩個角色的演進過程。全系列文章僅代表我的學習過程心得和方法分享,沒有絕對的是與非,please take what you need and be on your way. 如果大家的目的都是要製造出好聽的音樂,用什麼方法好像就沒那麼重要了,畢竟我們活在21世紀。

系列文章主題如下:


  1. 節拍器是什麼?節拍器的基本功能介紹
  2. 還記得你怎麼學走路的嗎?節拍器像月亮一樣的練習方法
  3. 鼓手也要會唱歌?唱歌如何幫助我穩定速度
  4. 這些太簡單了,有沒有難一點的?進階節拍器練習方法(以APP為輔助)
  5. 你要當鼓手還是樂手?結語

希望這一系列文章能給需要的人一些方向,但無論如何,至少十年前的我如果看到這些文章一定會很開心。